元宵佳節至,中國花燈在全球各地陸續點亮。連日來,在馬耳他、瑞典等國家和地區多處學校、文化場館,“90后”浙江省海寧市硤石燈彩手藝人費志濤忙著展示燈彩針刺工藝、指導外國民眾制作燈籠。
“我選取一款簡單易上手的紅色福字折紙燈籠,成了‘明星展品’,外國民眾贊不絕口。”費志濤回憶道,小時候,數萬人元宵迎燈是記憶中最美的畫面,如今很幸運“出海”展示燈彩之美。
馬耳他學生體驗折紙燈籠。受訪者供圖
“疊玉千絲似鬼工,剪羅萬眼人力窮。”海寧硤石燈彩始于唐代、盛于宋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集書法、繪畫、刺繡于一身,以刺紋精巧細美見長。
今年2月至3月,費志濤將與海寧市知聯會理事、硤石燈彩研究會會長壽斌杰跨越歐洲與北美洲,用燈彩藝術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海外展位上,費志濤身穿中式上衣,肩上立一枚蛇年生肖玩偶。其身前硤石燈彩一字排開,龍鳳呈祥宮燈、創意幾何燈、趣味茶壺燈的針刺工藝和光影效果吸引民眾駐足。
費志濤在馬耳他展示硤石燈彩。受訪者供圖
“促進當地民眾理解中國傳統技藝,互動交流很重要。我主要以折紙燈和硤石燈彩針刺工藝與外國民眾展開互動,吸引他們動手操作。”費志濤說。
在浙江省海寧市,費志濤的硤石燈彩啟蒙老師壽斌杰一邊關注著海外交流情況,一邊為3月墨西哥之行做準備。
在壽斌杰看來,傳統工藝“出海”亦需“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燈彩紋樣、造型、互動形式,都要精挑細選。“既要跨越語言和文化背景障礙,又要在交流中喚起共鳴,每個細節都不容疏忽。”因此,壽斌杰打算選擇廣受喜愛的大熊貓形象,將硤石燈彩工藝與書簽制作結合。
傳統硤石燈彩運用拗、扎、結、裱、刻、畫、針、糊八大制作技法,完整制作耗時較久,僅用視覺呈現效果有限。
近年來,其采用各種形式創新,“走出去”步伐愈發輕盈。在海寧,許多手藝人利用電腦制圖,使用亞克力、金屬等新材料,還推出家用文創小燈彩,打開市場銷路。
就職于海寧市職業高級中學的壽斌杰,致力于將硤石燈彩傳播與藝術教育結合。
“海外華僑華人及港澳臺同胞對燈彩很感興趣,硤石燈彩已連續九年亮相臺灣南投燈會。校園是文化交流互鑒好場所,我們計劃與澳門等地學校合作,讓燈彩走入課堂、走近大眾。”壽斌杰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