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炎怎么引起的?
子宮炎主要是由于病原體感染、機械損傷、化學刺激等引起的子宮黏膜炎癥,分為宮頸炎和子宮內膜炎。具體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宮頸炎
1、急性宮頸炎:
是由性交、流產、分娩、診斷性刮宮等引起,多為淋病奈瑟菌及沙眼衣原體所致。當患者患急性宮頸炎時,通常表現為,白帶增多,并呈膿性分泌;通常會合并尿道炎、膀胱炎、陰道炎,因此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下腹部、腰骶部墜痛及膀胱刺激癥狀。急性宮頸炎通常需要與性伴侶同時治療,建議以全身治療為主,使用抗生素,如頭孢三嗪、氧氟沙星等進行治療;
2、慢性宮頸炎:
多由于不潔性生活、雌激素水平下降、陰道異物長期刺激引起。通常情況下,結合患者就診原因、既往病史,可能會發現患者會出現白帶增多,白帶呈乳白色或微黃色,膿性黏稠狀改變,以及痛經、月經不調等癥狀。臨床上最常用的方法為藥物治療,可以選擇使用高錳酸鉀溶液進行陰道沖洗,也可以選擇陰道局部給藥,進行治療。
二、子宮內膜炎
1、急性子宮內膜炎:
是由產褥感染和感染性流產引起的。急性子宮內膜炎起病較急,患者通常可能會出現發熱、下腹痛、白帶增多等癥狀,有時子宮處觸碰會有疼痛。出現這種情況,建議患者臥床休息,同時避免做過多的婦科檢查,誘發感染的擴散。與此同時,建議給予抗生素進行治療,清理宮腔;
2、慢性子宮內膜炎:
由于分娩后宮腔內殘留少量胎膜或胎盤,或胎盤附著部位的子宮復舊不全有關;性生活過早、同時有多個性伴侶,或者性伴侶有傳播疾病,也會引起感染;宮腔操作,比如人流、刮宮術后,將細菌帶入宮腔,引起感染。尤其是人流術后,有殘留組織屬于異物,會繼發感染。臨床上并無特殊表現,建議結合感染病史、白帶增多、痛經與盆腔區域隱痛及月經不調等癥狀,作出明確診斷。
子宮炎癥如何治療?
子宮炎癥通常由多種微生物混合感染引起,會有下腹痛、發熱、異常陰道分泌物或月經異常等癥狀,常采用藥物治療或者手術治療。
1.藥物治療:一般狀況好、癥狀輕、能夠口服抗生素的子宮內膜炎患者,可采用口服抗生素藥物治療,如頭孢曲松鈉、多西環素、左氧氟沙星、鹽酸克林霉素等。當患者出現發熱、嘔吐、抗生素治療無效、感染擴散等癥狀時,應立即入院,給予靜脈滴注抗生素治療。
2.手術治療:若病情嚴重出現宮腔內有炎性分泌物不能排出,則會導致宮腔積膿,可以采用外科手術引流膿液。對重癥糜爛、糜爛面較深及乳頭狀糜爛或久治不愈的患者可考慮行子宮頸錐形切除術。
子宮炎癥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結合自身病情特點,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